Lua性能优化技巧(二):基本事实
在运行任何代码之前,Lua都会把源代码翻译(预编译)成一种内部的格式。这种格式是一个虚拟机指令序列,与真实的CPU所执行的机器码类似。之后,这个内部格式将会被由一个包含巨大的switch结构的while循环组成的C代码解释执行,switch中的每个case对应一条指令。
可能你已经在别处了解到,从5.0版开始,Lua使用一种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。这里所说的虚拟机“寄存器”与真正的CPU寄存器并不相同,因为后者难于移植,而且数量非常有限。Lua使用一个栈(通过一个数组和若干索引来实现)来提供寄存器。每个活动的函数都有一个激活记录,也就是栈上的一个可供该函数存储寄存器的片段。因此,每个函数都有自己的寄存器[1]。一个函数可以使用最多250个寄存器,因为每个指令只有8位用于引用一个寄存器。
由于寄存器数目众多,因此Lua预编译器可以把所有的局部变量都保存在寄存器里。这样带来的好处是,访问局部变量会非常快。例如,如果a和b是局部变量,语句
a=a+b
将只会生成一个指令:
ADD001
(假设a和b在寄存器里分别对应0和1)。作为对比,如果a和b都是全局变量,那么这段代码将会变成:
GETGLOBAL00;a GETGLOBAL11;b ADD001 SETGLOBAL00;a
因此,可以很简单地得出在Lua编程时最重要的性能优化方式:使用局部变量!
如果你想压榨程序的性能,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。例如,如果你要在一个很长的循环里调用一个函数,可以预先将这个函数赋值给一个局部变量。比如说如下代码:
fori=1,1000000do localx=math.sin(i) end
比下面这段要慢30%:
localsin=math.sin fori=1,1000000do localx=sin(i) end
访问外部局部变量(或者说,函数的上值)没有直接访问局部变量那么快,但依然比访问全局变量要快一些。例如下面的代码片段:
functionfoo(x) fori=1,1000000do x=x+math.sin(i) end returnx end
print(foo(10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