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flask中的before_request与after_request
本文主要是对flask中的before_request与after_request用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,具体实例和介绍如下。
使用before_request和after_request的方法都非常简单,使用@app.before_request或者@app.after_request修饰期望在请求前或请求后执行的函数即可
示例:
@app.before_request defbefore_request(): ifnotm_ip_range.is_ip_strict(): return ranges=m_ip_range.get_range() ip_int=utils.ip_to_int(request.remote_addr) yes=False foriteminranges: ifitem['is_used']==0: continue ifip_int>=item['ip_start']andip_int<=item['ip_end']: yes=True break ifnotyes: abort(400)
before_request()函数被修饰以后,每一次请求到来后,都会先执行它,如果没问题即没有执行到abort(400),那么就会进入到正常的被app.route修饰的函数中进行响应,如果有多个函数被app.before_request修饰了,那么这些函数会被依次执行。
你很关心这个before_request装饰器有什么用,其实它的用处非常大,比如我们希望能对ip地址进行过滤,虽然你可以使用nginx,但我们也可以使用before_request来做,使用nginx,我们不得不手动的进行设置,但如果是用flask自身的before_request机制,我们可以在程序判断出某个ip有恶意访问行为后将其加入到缓存当中(redis),每次请求到来时,由before_request来判断这个ip是不是合法的。
被app.after_request修饰过的函数会在请求得到相应后返回给用户前被调用,也就是说,这个时候,请求已经被app.route装饰的函数响应过了,已经形成了response,我们在这个时候做一些操作,flask有一个插件叫flask-compress,是对响应结果进行压缩的,它就是用after_request的这个机制,在response返回前对数据进行了压缩,如果你有别的想要操作的事情,同样可以使用after_request来完成。
总结
以上就是本文关于浅谈flask中的before_request与after_request的全部内容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参阅本站其他相关专题,如有不足之处,欢迎留言指出。感谢朋友们对本站的支持!